滥觞
- 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,仅可浮起酒杯。北魏·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一》:“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,所谓发源滥觞者也。”
- 指小水。南朝·宋·诗人谢灵运《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》:“滥觞逶迤,周流兰殿。”
- 比喻事物的起源、发端。《孔子家语·三恕》:“夫江始出于岷山,其源可以滥觞。”
- 波及,影响(动词)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·沧浪诗评》:“盛唐人诗,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。”
- 泛滥,过分。《明史·史可法传》:“今恩外加恩未已,武臣腰玉,名器滥觞,自后宜慎重。”
荼蘼
发轫
- 本义拿掉支住车的木头,使车启行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“朝发轫于太仪矣,夕始临乎于微卢”。
- 借指出发。
-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。发轫之作丨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。
龃龉
- 牙齿上下对不上,比喻意见不和。明·徐渭《秦望山花蕊峰》:“宛如齿龃龉,张吻讼所苦。”
- 比喻不平整,参差不齐。清·李必恒《铙歌·役者讴》:“辇粟陟砠,山石龃龉。”
- 不相投合,抵触。唐·韩愈《答窦秀才书》:“又不通时事,而与世多龃龉。”
- 不协调,差失(文辞)。南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练字》:“状貌山川,古今咸用,施於常文,则龃龉为瑕。”
- 不顺达(仕途)。宋·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·庆元党》:“出而龃龉于仕,坎壈其身,几陷入于深文。”
- 谓别离。宋·苏轼《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》:“归来一调笑,慰此长龃龉。”
厘清
- 厘是极小的数量,清是清楚,两者合起来表示从最细小的方面都搞得条条有序清清楚楚了。因此可以引申出整理清楚的意思。“厘”作动词用,有“整理、治理”的意思,该词带有文言文色彩,如“厘清、厘正”。
视阈
- 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。
- 指视野:丰富游人的~。也作视域。
探赜
- 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”探,即探索,赜,深奥,探赜就是探索奥秘的意思,也常用成语探赜索隐。
繁赜
- 复杂深奥。清 龚自珍《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》:“祠祭司典礼最为重大,应行纂入者,较三司繁賾数倍。”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·编造中国新语凡例》:“其餘发挥较深之学理,及繁賾之事物,本为近世界之新学理新事物。”
庋藏
- 收藏、置放。清·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一:“乾隆间,四库书成,庋藏文渊阁。”
旧岁重攀故枝俏,雪溢金陵道